前言 [IM & 社区]
这个基础问题困扰我很久了。现在终于有个清晰的结论了。
社区和IM是两个独立性质的产品,ta们不应该被粘合在一起。
当年新浪微博来势汹汹,腾讯微博不堪一击,而新浪又有进军IM的企图心,微信在那种紧急时刻在微信上嫁接朋友圈,一夜之间,用闪电战狙击了微博的sns社区路线。倒逼新浪微博倒向新闻媒体。
人和机构都是很懒惰的,这种嫁接策略的成功有利有弊,阻断了腾讯的社区化路程。腾讯没有一款独立成功的社区产品,几乎所有的社区产品都依托IM存在。空间是,朋友圈也是。
强绑定的策略如今也成了朋友圈的命门。相反fb,ins,whatsapp,messenger的百花齐放,可以分层垄断。不过这个难度很高,相当于每个产品都是从零开始,从零到一在长大的过程对企业要求太高了,通常都不能做到一个公司垄断这么多代的创新,因为这些创新的人未必都能在麾下,而且被提拔和重用。这个客观现实下,收购而不是投资的策略就是弥补管理短板的直接有效措施。
IM和社区不相容的原理,所以钉钉才能从北坡上山,前期主打IM的即时通讯,划走很多企业用户。对很多人来说,并不希望开放朋友圈给数以百计、千计、乃至万计的同事。这是社区拖累了IM。反过来,由于IM主体的存在,长期以来限制和延缓了朋友圈的进化。视频这么重要的媒介,在朋友圈的存在感和趣味性都太低了。这是IM反过来拖累了社区。所以一定有产品能从这个南坡爬山去,不过,这必然依赖巨大的产品创新和各种机缘巧合的机遇,还有勇气。考察snapchat从小长大的这个过程中,产品创新的投入也是越来越重,越来越复杂。从阅后即焚的产品概念创新,到Stories的产品形式的创新,再到AR相机的创新,技术难度越来越大。那边的电商现场也如是。在一片红海里,拼多多恁是杀出重围,且势不可挡。
微信作为IM的霸主,从IM方向攻击微信,是不可能有结果的。这也是多闪这类snapchat流派集体哑火的根本原因。而且有个有趣的现象是,fb没有选择messenger和whatsapp,而是在ins里添加stories的功能。在ins这个社区里添加stories却成功压制了snapchat的新增和日活。说明snapchat更多的是社区性质为主的
快手当初希望用一款产品统一不同的用户群,这个概念设计应该是没有错的。可是如果客观环境不予许,用两个子品牌分割占领用户群阻力就小很多。华为这个群狼战术执行的是相当彻底。
想当初,汉祖高皇帝迫于天下时势,吸取秦郡县亡西楚分封亦亡的教训,创造性的推行郡国并行制度,同时撤出洛阳,迁都长安,为天下的安定奠定了根基。七国之乱不可避免,但是约束在同姓同宗之间,破坏力要小很多。天下最终还是要回到秦国的郡县制,而民众接受这个新制度,需要时间历程来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。不采用郡国并举的制度,汉会如秦、西楚一样,迅速再度陷入混战。五十年后同姓同宗尚且有七国之乱,何况汉初异姓王。
也许IM和社区不相容原理也是错的,在特别高超的产品理念和设计,配合软硬件技术的巨大进步,将来可以无缝衔接统筹于一。当下,应该是做不到的。
战略理论上的问题解决了,就只需要专注在战术层面上了。当然,这,特别难。
LBS + AR
校园BBS的存在,说明人们还是有意愿去了解身边日常发生的事情的。
从消息被动获取上,朋友圈和QQ空间乃至微博上的链式传播,也能让一个人在几次横向传播下很快的知道周围发生的事情。
emmmm,LBS本身是不是悖逆于互联网always online去边界限制的理念。在互联网上分享内容,查看内容,本身就是因为互联网上收发没有距离的限制。可以即时的互相传达。
比如instagram的前身Burbn最开始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综合分享应用,最后演化成纯图片分享服务。
陌陌、探探都是成功的LBS产品。不过这个地理位置确实也和“约炮”息息相关。用户不一定都是冲着那种事去的,也许是有时候无聊,或者就是溜一圈。但是LBS服务是这种应用氛围的核心。
在这种情境下,LBS虽然悖逆于always online的原则,却让线下接触成为可能。如果没有最终“约”这个情景,这里的LBS对很多用户来说就毫无意义和吸引力了。
AE Series
旨在做一个特效短视频社区。Likee在海外的增长做的还蛮好的。